這堂課算是很重要的一課,就算不學辯經,也可以學學其中的原理,用此規則來判斷他人的話是否有道理。這也是在破除錯誤的周遍時,應用的重要步驟。
先舉之前說過的例子:
「那個司機有法,會騙人的原因為何?」
「因為是印度人之故!」
事實上,如果是印度人,不一定會騙人,也就是「若是印度人,不被會騙人周遍」。
若要安立有法來破除,你會選擇那個有法?
一、英國的老實人
二、印度的騙子
三、釋迦牟尼佛
選擇完之後,想想你為什麼選擇這個有法?理由是什麼?
選擇有法的原理
一、是因相
二、不是所立法
此有法必須符合兩個條件:
一、是印度人,此有法必須是因相,必須是C
那個司機有法,A
會騙人的原因為何?B(X)
因為是印度人之故!C(V)
二、不會騙人,此有法必須不是所立法,必須不是B
那個司機有法,A
會騙人的原因為何?B(X)
因為是印度人之故!C(V)
也就是說,你該選擇一個是印度人C(V),但卻不會騙人者B(X),就能證明這個周遍有問題。
因此,如果你選擇「英國的老實人」,並不能有效地破除他宗,因為「英國的老實人」不是印度人(不是C)。如果你選「印度的騙子」,也不符合條件,因為「印度的騙子」是騙子(是B)。
而如果你選擇「釋迦牟尼佛」,就符合上述的兩個條件,因為是印度人(是C),也不是騙子(不是B)。因此,「釋迦牟尼佛」才是正選。
- 摘自:《辯經語言入門》/洛桑蔣千
- 網址:http://ttslecture.blogspot.com/2020/11/005.html
補充:以下是藏語版,請自行參考。